甘露法語

此部分收錄了格西日常法語,希望與大家一起分享


人生,是眾多心與境的片段累積。過度的渴望覆蔽下會忽略認識自心,在境善與惡交替衝擊下,會令人不由自主地陷入混亂僵局。若能平靜致遠又能認識自心,在動與靜的交替中,也能透析出事實而悲憫。


前朝恩怨前朝味,今朝順緣今朝隨,
昔人權術昔人罪,現前擺渡現前解。
一念差別前後連,一心承接後斷前,
本自無物偏向妒,怎奈缺陷望金蓮。
何曾有大妄為大,未能所想符現前,
簡單心念卻妄執,自陷泥沼待誰憐。
惟有觀心內自省,發露悔懺莫猶疑,
若能正住正念想,深細剖析勤對治,
於我愛執斷捨離,反覆思惟己過患,
煩惱終將釋消散,心逕曙光必展現。

 


得與失,是我們念頭攫取的認定; 擁有或放棄,也是透由我們動念之間的感知而成立。我們一切未曾離開過心,卻經常不知心的動向; 我們未曾不是自己,但心卻始終無法自己。 到底是什麼間隔了我們與心?什麼阻擋了心的自然?就是我們早已習慣又不願承認的煩惱。


我們很容易因為自己一時的狹隘觀感和想法,去破壞事實上正向運作之事;也很容易因為自我過度需要被他人肯定,而荒唐盲目地向外界攫取認同來填滿内心的空缺感。任自己的心被煩惱蒙蔽原先的善性柔和,也忽略原本早有無法替代的認可。這是極度自我匱乏而需外在的比對來彌補過度執念的空虛。如此靠外在來填補舒緩壓力,並不能夠得到真正的快樂,因為只是在某種不安的狀態中粉飾太平和自我安慰而已。真正的幸福快樂,是要朝內由提升自信和智慧透析而滿足,產生一種深層地滿足感再以此向外鏈接。


難啟齒的往事,人們容易刻意深埋,不願選擇面對從爾改變 ; 卻對未來的憧憬,人們容易假設即成,不會仔細看清事實進而放開。
所謂觀感,不外乎都是過去、未來的束縛,倘若忽略了當下,觀待因緣交織的際遇也等於空白。


一裘紅裟,披著,迎風飄蕩,伴隨經歷多少人事滄桑;
一襲紅裙,擺著,搖曳風塵,跨過多少是是非非。
遙遠的鐘聲,透響於前塵過往的昔路上;
空靈的法語,嫋嫋於林藪高聳的人世間。
累世的生命,盪漾在迷濛、惆悵的輪迴中。
一念的差異,可以擬出多少糾結;
一縷的清香,可以沉靜多少怨懟。
三世的取捨,決定於頃刻瞬間;
苦樂的交替,也僅在方寸之間。


當我們物質條件匱乏時,或許我們較容易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因為我們的心是開放與外界聯繫的; 但為何當我們優渥擁有一切後,我們卻轉閉心門,只想以自己為中心去觸知世界?!到底是事物豐富的多寡所造成?!還是我們心的慣性模式所造成? !值得忖思!


每個人一生中,都會扮演許多角色,也不盡然每一個角色都是自己想要的。但畢竟我們不能獨自生存,總是要和外在的環境鏈接,不同的思潮,就會產生不同的撞擊。
或許不能完全依照自己的認定和慣性來滿足自我設定中彼此的角色,而是在習慣中也能洞悉自己可以為他人帶來的重要性和願意釋出自我角色中能帶給他人快樂和幸福的正能量,在此同時又回補內在自我原本認定角色中的缺陷和不足。


每個人事都有它的相貌,而面對它們的心也總是千變萬化。我們非常習慣地認為,當面對它們時,理應就是它們原有呈現的狀態,而忽略掉其實這是面對它們時,依著心的慣性力而導致的。 不能透析這一點,心只能尋此慣性而輪轉不停,那麼於此岸種因,只能於此岸結果;反之,若能洞悉此理,心即能開通而漸趨釋然,那麼於此岸種因,就能於彼岸結果。 輪迴與涅槃其實也僅是如此一線之隔 。



故人已往不復見,故事已過不再悔;
虔誠追遠源於祖,戒慎未來始於業。

清明時節清明心,賢愚千載共一坵;
新舊交替靜默裡,鑑往知來取捨中。

清明時節心清明,賢愚千載共一坵;
新舊交替靜默裡,鑑往知來取捨中。

 


當我們越將感知脫離自我中心的吸引力,而向外鬆弛面對,與外相鏈接的管道就會自動開啟。 品嚐這心鬆然的感覺,真正感知到眾多因緣的架構而累積的果實,那麼先前習慣繞於自我的卻步,會油然開展,成為正向的歡欣迎接及謙虛的穩定納受。


人一生當中的際遇,冥冥中有它的軌則及深義,我們不可能不觀待因緣單獨地存活。由無始來的投生和交織,構成隱約相觸的心靈印痕,因時空的交錯,在廣大無垠的宇宙中再次相遇,一定要珍惜彼此善緣的開展和鋪陳。
而所謂的開展,就是,不要習慣性要求別人在你的認定的好下而存活或納入配合自己的生活型態,而是尊重生命體的本質~一個橫跨前後世的心識續流,在此深刻的感知基礎上,歡喜的應對、守護、關顧、不棄捨,希望對方能真的快樂和好。
打開此管道釋出的關懷與愛,不是往內的自我好感而是純然向外不糾結束縛的悅意,這完全取決於對生命實相的洞悉度和寬廣度。


累世累劫我們穿越了浩瀚無垠的星系,曾經交織成萬有不同的生命形態。多少的束縛只因為那一剎那動念,所有能量旋即匯聚在自我中心上縈繞盤旋,心因而變得狹隘及短視。
若能將本來緊縮的樞紐轉開,將心向外開敞,凝視著其它環繞在周遭的生命,能量則能迅即向外拓展鏈接,亦能在如此感知的情況下與因果軌則自然律動,生命因此將深邃提升。
就是要在如此撼動的心靈上,駐足關顧著所有生命續流,直至他們全部釋然,心識的波痕全數歸整,撫平乃至寧靜…...。


河水靜流,桴橋庭軒,像是一幅靜默的圖畫。遠視來往的人啊,微笑的面對,無語的親切,構成瞬間鮮明的交會,心似有所感,卻恬然愜意。
我們身處周遭的美景中,卻渾然不知,只有封閉的自我,引領著思緒在自己鎖定的軌道上奔流,因此我們活在高牆竹圍中,卻還期盼著以為微風能穿入。
本來只需簡單地讓心向外,純然的感知著,全然的醒覺著,內外相互的鏈接自然律動,沒多餘假設的執著,沒躁動起伏的念頭。
把單純變為複雜,不是因為境的多彩繽紛,而是心太慣於紊亂地面對境、太攫取於自我念想的滋味。


等待...若是了知,還能像望著水上飄花,看著它的去向,或僅是一世的緣;等待...若是未知,要費多少勁力,稀釋多少思潮的覆蓋,才能沉澱出清澈,叩擊而浮現,那可是橫跨前後世的際遇。
正因為不是一切我們都知,也不是一切我們都可掌控,且因為我們只陷在我們自我要的感知上,使本來隱約深層的聚合,變成像擦身而過的偶然。
每個人都有顆心,只需看清它的動向,若隨著扭曲的推動會瞬即轉向,千萬別讓念頭奔流的雜質攪動,被其表面絢爛的相貌帶著走,那將永遠束縛在偶發點醒的循環中,懊悔痛心。
心可載浮載沉,讓心沈泡而汙滯混濁或讓心空朗而澄澈流動,都只取決在自己手中。


尊者時輪法會中說:「令死亡有把握,令後世安樂,隨時具有良善的心,修習菩提心和空正見,調伏相續」, 而「生死書」正是針對這個橫跨前後世的橋樑~死亡階段( 續流不斷的心識離開現世蘊體的過程),由淺入深的鋪陳,意即解釋主體意識與蘊體剝離的過程。
如何在這世透由已有的人生經驗,檢視自我心續進而推向更深層的內觀開發,再以此引領至死亡過程中會經歷的階段,層層剖析..........。若能更具力的在現有的生命裡,開展犀利洞悉空性的智慧及廣闊柔和的菩提心,令覺受一分分油然生起,將撼動內在無始慣性以堅固實存扭曲心態的感知及省察到一直過度蒙蔽著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的愛我執。陸續釋放凝固已久的執念束縛,讓心漸次澄明敞開,越發自然而不緊繃,那麼心與外在生命,會漸漸銜接縝密,橫跨於前後世的死亡階段,也將會是與自己最親密、最真實的觸碰。揭漏無始劫來早已忽略的真相-其實死亡本身也是生命存活的一部分。


值此世代,諸學法者,特別是欲學習圓滿宗大師精細顯密教法者,更應多修持此法,誠心觀修意念,摒除上述諸外障,令自他在播種圓滿教法種子上順緣具足,對於深入聞思乃至修持此圓滿教法的道路上能更加具力;對於方便與智慧品的心識開展,亦能更加深邃。


每次年節的交替,總是帶給人們蠢蠢欲動的氣氛,是我們深層想要在約定俗成的時節上刻下一道里程碑,做為身心上回顧過去的總總不好,摒棄而再次調整進入新的生命的那份源自內在真誠的渴望和希冀, 川流不息的時間只是內在身心與外在宇宙相互運行中的軌跡轉折點上所假立而形成的,所以想要有永續的安樂和動力,主體是從調整心的波動上進而改變,心靜,澄明,身也能舒適運作,由身心構成的生命即能綻放開來,不是時間本身給予我們苦樂,而是隨著時間流淌的心識感受苦樂,所以在此讓流淌至2017時間的心,更有力量,更有深度,用內觀洞悉的智慧感知領航,讓新的一年中,不再輕易沉於谷底,更翱翔天際,俯視廣闊無垠的大地蒼穹,併發內在無限的能量,改變自己,改變周遭,改變生命!


一個念頭認定了,隨著非理作意,強加於事態的嚴重度會急速擴散蔓延; 一個念頭放下了,原來耽著的事情就像櫥窗陳列品,一覽即過。
其實跟本無須著眼附著於念頭的力量,沉溺其中,只需穩著當下看著它,煩惱對心的束縛力會漸然消散。



想要快樂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但我們常常失之交臂;不想要痛苦,是我們的本能,但也總是不能如願以償。 單一因素無法產生苦,樂, 乃是錯綜複雜的因縁鏈接所導致的,也就是因為各種觀感、思想及情緒的介入,才使之複雜。
在面對眾多因緣交織的情境中,我們有感覺也有想法,但若不能直視複雜情境實況呈現,只隨單一認定的觀感而行,那麼真實的面貌將無從透析,只能附著於自我認定的單一軌道上而偏離了正軌。也正因為如此,每世生命形態呈現的相貌,總是重複著這種循環模式。
平靜洞悉,寧靜祥和的當下才是真實的自我,心—它的自然恬適是如此單純,我們早已擁有,卻太過習慣依於覆蓋在上面跳躍的雜質而動念,反而使我們淪陷於痛苦之中。
敲擊自己的心靈,看看過程中自己心的動向,真正在過程中用心去敏鋭洞悉事態的情狀,進而一步步地累積真實體驗。


每日身體的操勞奔波,難免有疲累的時候,所以經過忙碌的一天後,就會想回到自己最熟悉的家,暫時緩和歇息; 而對於過去和未來的事物,不斷動念附著,也會有情緒緊繃後又疲乏的時刻,如此週而復始,何時休止?!所以我們更應該讓心停穩在每一個當下,回復到心本來就有的輕鬆平緩狀態,讓自己的心不隨念流轉而過,只是單純的看著、洞然、平息而不執念。


就像置身於田野星羅棋佈的格局中,若只是站在其中的一個阡陌上,也只能被當前有限的侷促和情境所使,要想看清楚它的全貌,就必需跳出格局,臨高處而綜觀,方得泰然。
而內心錯縱複雜的真實容貌, 只是陷在其中情緒起伏的交織點上,被當下的模糊和紊亂的行相所淹沒。若要能放開,必先退至寬廣處,才能看清當時內心的相貌,得到釋然。
如何能與萬物相處,取決於自己視野的高度和寬度;如何能與自心相處,取決於自己心眼的深度和廣度。


就事物本身而言,沒有所謂多餘的,只是要掌握自己面對事物時的想法和應對,也沒有是一定必要的,只是在佇足關鍵時,一份真誠的感受和態度。
當一片落葉飄下時,又何必一定要問它飄向何方,只需在它落謝的過程中自然與之共處、恬靜欣賞。


我們來到這個世上,一生就像買票上了火車,一開動,就向前奔馳,一路都有風景可以欣賞,也伴隨了一路的動盪。人生的旅途中,我們總是習慣向外巴望著什麼,但仍舊是要像列車一樣地向前行駛,再怎麼渴望欲求還是會抵達終點。告別了原來乘坐的火車,雖然會眷戀在旅途的回憶裡,卻無奈的還是要繼續起程,再搭下一班火車向前駛去,再次隨著另外接續的一幕幕風景及一路的動盪馳乘而去。
生命的流轉,何嘗不是如此?!一世接著一世未曾停歇。透過每世的身體,我們習慣向外翹首期盼,不斷的攫取,但又何嘗不是像火車中的旅客一樣,只知道耽看風景而忽略了自身的處境。為何我們不選擇直接徜徉於風景之中,卻寧可受限於火車,隨它而走?!為什麼我們不選擇掙脫心靈的束縛,卻寧可隨物質而投生? !火車在那兒,選擇搭不搭在於自己; 業習氣也在那兒,選擇隨不隨也僅在一念己心。


生命的意義,在於活躍出生命的動態,同時融入生命的靜態本質—純然的靈明覺知!


為什麼最初的堅持、純淨與歡喜到最後都無法持續,甚至扭曲變質?因為,從一開始我們並非習慣自發性的堅持,也非自然流露的純淨與歡喜,只是以我們自己所套用的覺受現行及跟隨而已! 瞬間乍然的感覺,佔領了我們的世界,也構築了我們的夢,不假思索就邁步和前進,夾帶著情緒波動的雜質而隨波逐流,這就是我們所誤解而認定的幸福!不看清也不摸透,習慣著如此被引領,習慣著如此模糊地去看這世界,當然爾我們也被這樣的習慣寵壞了⋯⋯。
當一切結果呈現不如我們所想,當一切辛苦努力的痕跡被抹去,我們才恍若隔世,如夢初醒。現實與想像總有距離,這並不是本自該有的距離,而是我們自己的慣性將自己隔開而不見實相的美景。一味地茫然向前走,將錯失與心靈相交的機緣,驀然回首,才能透析出心中原本已駐留的真諦!


人生像似錯綜因緣組合而成的選擇題,也像是星羅棋布交織的道路網。有時候題目選擇了,在路口也轉彎了,結果或許會不盡理想,或許能稱心如意。即便有對與錯,但僅著重在對錯上徘徊,那麼只會被鎖在過去。重要的是,知道了對錯,再用業果衡量的準繩導引而向前試圖改變未來,這樣不斷地堅持,豐碩的果實才會到來。如果放棄智慧抉擇而成就煩惱,在自我的盤算中想改變一切,反而不自覺被一切以為的美好改變了自我而面目全非。猛然地已失去的容顏將難以再尋回!


我們經常憧憬鋪陳著未來,雖然我們也知道目標不確定能達成,而其中又有太多的變數.........。
如果忽略了期盼中的變化,只抓緊事應該如此發展的感覺和強化意象,執意孤行,那麼結果不如預期時我們會忌妒,瞋恨,傷害,怒罵他人;如果我們在如此變化流動的過程中,不執念,不過度糾纏,專注在正發生又可覺察確認的當下,或許可改變因素,播下美好的種子。當所希冀的成果呈現,我們將歡愉,而過程中的心放下也穩定。
生命續流像列車行駛中一幕幕的風景,也像舞臺上一段段更迭的劇情,觀者不入情境,卻能欣賞透析。當火車靠站、戲劇落幕時,不斷地帶著淡定確然的覺受再邁進下一里程。掌握暇滿的生命,讓圍繞著多元豐富的一切為你所用,又以放下,無執的心態品嚐,從中提升自己,不處輪迴卻住娑婆的境界,儘是咫尺豈是遙遠!


生命中的種種際遇何嘗不是自我粹煉的最好時機!尋求外在的和諧同時也檢視內在的整合。如果忽略了自我覺知而純然推向外境,除了無法適度的與外在和諧也將糾結了的內省,造成自我覺知的過度膨脹、失卻,埋沒了心識呈現真實外境的能力,也無法真正與內在整合。
沒有任何事物能阻礙境於心的現起,也沒有任何事物能阻檔心呈現境。唯有覺察心與境對應時的方式,依著法要不斷地串習,才能內外和諧、整合。
再清澈的水,不斷地搖晃,也無法純然透澈;再混濁的水,只要靜放,終究澄明清晰。我們的心,只是缺乏了沉澱!經常自我溝通,靈犀靜思,就能還原心的本色,心對境必然能更融合,更純粹…。


人的生命或常或短,只是在呼吸間延續著,一刻的順才能續接,一刻的不順就可能會結束!這順與不順我們無法自主,前世續接而來的心識依附其上,順則悅、不順則苦,在苦樂中我們經歷坎坷與慰藉,我們的心持續經驗苦樂參半的情境卻仍就無法掙脫對苦樂的執著,因為此態度我們不斷陷於沉溺和排拒的循環中! 唯有不落於兩種極端的覺受中,不隨自我感覺而走,讓心漸進坦然地看著境,接納境,洞悉境,讓心如此純然地呈現境,沉溺與排拒的枷鎖才能開啟,才能自由翱翔於每個呼吸間的澄明,每個步伐下的著實,每個事物上的應對,每個心瞬間的靈犀!


冥冥中,心念的觸動牽引了際遇,於此或能相知卻不相識 ! 內心曾經深埋了什麼,因此冷漠黯淡;曾經交織了什麼,進而絢爛奪目。多少的過往,一幕幕會影而出;多少的期盼,片片落葉歸於空塵........。
是被追逐的事物羈絆著我們?還是馳騁的心令我們無止盡地被束縛?傾聽內心的聲音是了解自己的方式。但並非內心所傳遞的所有需求完全被接納才能快樂,而是內心的吶喊透由智慧省思的抉擇取捨,會更真實觸及內在的寧靜祥和與擴及外在的協調平衡。因為要追求快樂,反而造成內心的煩憂與躁動,這種起始,源自於被貪婪蒙蔽的顛倒心,而非澄然本心!


我們都渴求快樂,卻習慣地用我們自己所認為及期待的去追求。當真實發生的情況與自己設定的結果相左時,我們會感到痛苦不悅,內心糾結無法釋懷,而我們的慣性會促使我們去責怪事情,這樣不僅加深了自我愛憐也加重了苦受,反而越陷越深。
雖然實際上我們厭惡痛苦, 但我們卻喜歡用自我認定的方式去解決,去遠離。當一切所作皆失效的時候,我們會墮入絕望,更加憤恨所遭遇到的不順境,回以猛暴劇烈的反應來表達,來洩恨,又更加破壞了事情的發展,使其更具毀滅性。這樣的歡樂憂愁,根本不是我們心的原始狀態。
似乎我們太喜歡沈浮於海面上波濤洶湧的動盪,卻不願潛入深層寧靜的大海中遊賞!人生的這面鏡子,映照出多少的悲歡離合;人生的這杯醇酒,飮就出多少的沈醉迷戀.....。若能純然映現,若能淺嚐即止,那麼苦的磨鍊,終將引釋出究竟的洞然和喜悅!


保任對追求內心真實快樂的熱忱,才是削弱習慣以「我愛執和固有實存的自我中心」面對境的力量動力之泉源。我們可以反璞歸真地永續現行我們的光明心,就從現在開始不斷前進⋯⋯。如果不曾試著調伏己心,怎能妄下定論!唯有放棄嘗試,才是真正的在本有的光明心性前徹底失敗,永遠與其失之交臂!


我們已經習慣用感官面對境的心識反射動作來生活,來做對錯的抉擇,而這樣的心識瀑流讓我們看不清真相。其實,我們不應該隨波逐流,應該偶爾靜思、冥想一下以及沈澱、過濾情緒雜質,判斷是否停留在過去才是真實?是否現在不停追逐之事才是重要? 清楚地覺察這兩端心識,是躁動?還是當下的是澄明寧靜?如此,我們才能認識自己,讀懂自己!


不管我們在哪裡,心總是會有對境,就算在睡夢裡,在獨處時,心還是緣在一個事物上,哪怕只是一個回憶,一個幻覺!幸福快樂,是發自於內心的覺知,非由對境奔來的感受,它並非依賴於我們擁有多少,而是取決於我們能真實改變成為什麼!


去追求,本身沒有錯誤,得到也並非過失,錯誤的是在追求中的過度,有過失的是在得到後的不滿足!我們經常在追求中迷失自己,又在得到後忽略了擁有的點滴,這一切不是對境的過錯,而是取擇態度的問題,一心的執念妄想,令我們看不到追求和得到後的美,只著眼在追求和得到的自我感覺上的奔馳,無法享有真正片刻的當下!情緒並非心的本性,但曾幾何時我們已習慣把它當做我們的個性!

萬法本來的實相,聖者證悟實相之力,無所不遍。我們能將心緣於其上,與之相應。在圓滿的此刻藉由此力,至誠迴向,令其力量無限倍增,迴向給
(1) 自己能為一切有情成辦無上菩提。
(2) 自他身口意惡業去除,皆能功德增長,速得解脫。
(3) 能生生世世值遇顯密大乘善知識攝受,皆能聞思修宗大師父子三人教法。
雖然圓滿告一段落,但仍希望平時有空就當做自己每天除障的功課,去除內外障礙,身心健康,學法深入,法上障緣消弭!


清明時節眾紛紛,欲思故人踏塚墳;
濁酒束花待殘飛,妝淡身素留歎痕;
凝望虛空景深深,低語灰燼滲舊門;
何時會見臺前真,徒留歡恨朝夕涔!


愛他人、包容他人,並不是自己要毫無保留、毫無準則。而是遇境時,不隨著負面慣性的抉擇方式引領、沉溺其中,導至自己陷入無法自拔、重複循環的痛苦當中。 傷害自己最深的,追根究底,事實上是自我的情緒!如果能夠徹底放棄煩惱的束縛,就能回歸到最原始的寧靜。煩惱本非心的本性,為何我們只願看到水碰撞岩石所激起的浪花,卻不願凝視它本有的澄淨!為何我們只奇想劃過天空流星的璀璨,卻不洞悉它所無法留痕的空然!


~一切只在於自心一念~

一個人能夠在自己落魄、失意時,堅毅的走下去,哪怕是對於自己辛苦所換來的一點點收入,心中想的都是希望家人、所照顧的人能夠平安、幸福。這樣的一個人,當他夜晚獨處時,或許心中會有心酸、痛苦和煎熬。但當黎明升起,他再次跨出去時,心中能夠不再圍繞一己之怨,不再被自怨自艾的負面情緒所籠罩,心中生起的僅是希望自己的努力,能換來家人人能好好過活,依此光明、動力推動,一定可以活得精彩。一切只是在自心一念之間。


我們所擁有的,是我們內心積累的善業力所感,未來我們將擁有的也取決於現在我們如何做而累積的善業力! 已擁有的雖然我們知道,但擁有的每一刻卻那麼自然地忘卻、忽略,以至於理所當然地我們求所沒有的,因為它能觸動你的內心讓你每刻無法忘卻,忽略,所以我們無法停止心的腳步,任由觸動而引領,我們將自己如此套上枷鎖,還渾然不知將得不到的難受,躁動歸於外在環境,如此,本是為求快樂而追求的,卻反過來吞噬自己,讓自我痛苦,而本來已擁有的,我們不知珍惜,忘卻,忽略,在擁有的每一刻不懂得享受而一味奔向未擁有的未來,是我們不懂得讓心自然流淌於每刻,還是本來就是未得的該如此的去追求?


生命的本質是本有自然鬆坦的澄明,我們不曾失卻它,也不曾真正擁有它。不曾失卻是因為它本流淌於我們的生命裡,相伴相隨;不曾真正擁有,是因為我們太習慣於迷失,著念於它遇境時所激起的絢爛,追逐、攫取,別讓我們渾然不覺的自滿,遮閉了原本相隨的清澈瑩透之心!


在新的一年,新的一學期,再次升起心力,朝向更美好,更寬廣的路走去,雖然我們處於無常變化多端的世界中,但每一刻自己的心都掌握在自己手裡,覺照當下又放眼望去,對未來雖然不可測,但我們可以編織鋪陳,提起心力卻也在過程中放下自在,追求與放下從未相矛盾,矛盾的是我們的執著和妄念沾染了這一切,試著放掉執念,讓心本鬆緩的清明透析出澄澈豐碩的果實!。


商周秋分祀月 宋明十五延續

中秋賞月歡慶 星辰伴隨月形
祈願闔家能圓滿財富之氣,
同時也要圓滿內心的福慧!


學習理路的重要~

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中,大多數是填鴨式的學習,長久以來也一直習慣如此反應看待事情!

學習佛法,是一種心理大海,不應用填鴨方式,而應由理路透析自己無始來心的習慣模式,由內觀思維而滲透於真實生命中。然而此理路是宇宙生命續流中所本有的,由於無明及煩惱的慣性思維所遮蔽,讓我們每一刻,每個呼吸中都滲透了雜質,無法洞悉回歸,無法開啟智慧之眼。經由此佛法邏輯漸次地抽絲剝繭令長久被障閉的心識進入並融入體驗心對境的實相,從而掙脫不自主的束縛,全然開啟明澈銳利本有的明覺和空然透析不動的心性!


在這個末法世代,又特別是近期世界紛擾事端四起等,種種魔障介入,如同尊者說要勤唸除障咒般,於學習此法脈及此法脈能否入心之障礙盛行,在這個群組裡面的法友們,希望大家能每天勤於觀想除障,對於內、外順緣更能具備,內心更能安穩平和,將學習此法脈之障緣去除,智慧福德二者皆能具足。


其實我們的心從未與外在世界斷開聯繫。只因念頭摻了雜質不停地的奔流,遇境衝擊又不斷地的迴旋,終究迷失在自我設定的幻有裡。
我們經常不在意心的美好,而拼命向外構築夢境;忽略了本有的現況,而執意向外迷茫追尋。我們太過醉心於外在絢爛的惑誘,所以害怕失去,害怕孤獨;由於對真實的執著,我們漠視了心本有的澄明,所以我們將心的寂靜誤認為孤獨寂寞。
修行,無非是將此錯謬的程序逆向操作,讓自己原本自以為是的,誤認害怕的,反璞歸真!


若真誠的默然,相信的心能維持著共同的目標,那因無言而多餘的想法,似乎很瑣碎和無用! 這是一種方式,更勝於對談,但對談也是必要,沒全然開展的心仍需觀待世俗緣起,而結善緣也在這默然的相契和話語的交替中產生! 或許不是要有一定的模式,而是觸摸到對方的心!


若是彼此真誠相待,那互相信賴的心可以維持著共同目標。即使是眼前默然鮮少對談,那些因為暫時的無言以對或是沒聯繫所增益出的多餘想法似乎也顯得瑣碎和無用了,而這一種心靈相通的默契更勝於對談。

但是在心還未訓練至完全䦕展的情況下,言語溝仍有其必要性。觀待世俗緣起結善緣也是在此默然的心靈相契和言語溝通二者交替中產生。或許不一定要有什麼固定的模式,重點是能觸及到彼此的心。


我們未曾也不能擁有宇宙日月星辰,我們只擁有與之善性頻率應對及相呼應的權利,若我們忽略了事實而企圖想去攫取或持有這種不可能,這顆野心將會反蝕,摧毀我們的一切。


快樂-是每個人都想要的,但似乎總是事與願違。我們付出努力,也勤勉耐勞,可是經常原地踏步,總是感覺世界跟我們對抗而愈不快樂。
目標依然在那兒, 但面對的心境卻大不相同,正因爲不同心境的先行預設,全然遮住了原本單純設定目標時的初心,而預設附帶的執著貪婪及情緒等才是讓我們凝結在本來就是分秒變化的情境中且又束縳在自我認為的時間和世界的枷鎖裡。
我們可以朝外看,向前望,但也需專注於當下的每一步而行,就像駕駛交通工具必須專注每一刻的行駛才能向前方望去,無誤地達到目的地。


如果我們長期連一刻也無法發現自己的思想及慣性已成執念,造成自己的心陷入無數重複的煩惱泥沼中,而只會責怪別人讓自己陷入困境,不斷催眠自己看似重複彈奏著美妙的佛法樂曲,來掩蓋真實空虛的心靈。


修學佛法,主要是令自己的心由世間走向出世間,我們因為輪迴而桎梧於在無數的生命體中,早已習慣呼應每個世俗生命下的種種的軌範和道德行誼,而這些世俗框架偏偏又是每個生命體以如影隨形的慣性去認知支撐的基礎,所以我們時常在既痛苦又想快樂的極端中遊走,處於此模式中樂此不疲。

每次內心的吶喊,都能短暫地敲醒我們。然而智慧的開展,就是從這樣的短暫醒覺中開啟,而不是被負面情緒牽引著還試圖在其中覓得心靈的平和園地,因為那樣將會徒勞無功,而是藉由透析、明白了自己心的真實的情狀,徹底發覺是我們遇境時,自然不斷發散我們所習慣的認定而模糊了真實,到底何時我們才能放下此慣性而單純的看待境呢!


在春暖花䦕的季節,一切似乎都活躍了。穿著新衣來往穿梭的行人,有的鎖著心思、蹙眉而過,有的忙辦年貨,笑容洋溢; 每個心情背後的故事,交織成一幅希望快樂又毫不相干的畫面。在這樣的際遇中,不妨試試打開心裡的暖意,凝視、聆聽著每個過客,可以讓我們更加理解每個有情自己每世圍繞的各種因緣,也可以讓我們體會相遇的緣起所包涵的深義及真誠地祈願每個有情能更加平和而快樂。


何時我們能成就一份心,僅單純承接感知著世界; 何時我們能融入一份情,唯廣闊柔和悲憫著一切。

哪怕只是短暫的覺醒……。


落雨點點,滴答地撞擊著屋簷;
綠葉片片,搖曳地舞動著柔姿。
沁涼動人旋樂曲,在音符前後銜接的和諧週期中完成;
撼動心弦甚深法,在起心動念交替的善性規律中浮現。


一輩子我們習慣也依於圍繞自我為主的感覺在生活,哪怕已架構了足以沉浸美好的眾多幸福因緣,也視若無睹。

而在我們身旁無私地付出,一直用她所在乎希冀而默默地陪伴著我們,我們對此反而會忽略且認為理所當然。從她牽著我們的手到我們必須牽著她的手,或許她不是希望我們能回報什麼,而只希望用溫暖地彼此陪伴著。就用心去對待,用心去感知,用心去感謝護著你一路成長的她吧!從出生到現在所牽繫的一份情;從過去至未來橫跨的一顆心,因緣匯聚,我們在一起,也會因為因緣消散而終將分離依各自業力而奔赴至另一生命體。

沒有一個有漏蘊體能獨自在浩瀚的宇宙中漂流而得以完整,卻會因為心頻的呼喊和鏈接在無數星塵中因為緣聚而相遇、相見。因此我們應該珍惜每世的因緣,鋪陳每世彼此應對的心。

此時此刻一起為無數密集交織在一起的生命虔誠地祈願,希望她們能得以安穩祥和地朝向無限生命的未來延伸。


我們生命裡,跨越過無數的時間洪流,雖然我們忘卻了每世,卻還隱約地感知著什麼。心的火焰從未熄滅,而遮蔽它的闇黑一直如影隨形,是心本自帶著黑暗?還是我們習慣了黑暗所帶來的律動?!或許心只需像天空的浮雲,飄高離萬物,卻能降下柔潤大地的雨露般;淨隔著對萬法的慣性鎖鏈,同時又能釋出引動溶解萬物自然瑩澈而透析的悲念。


我們許多的不悅,背後都有個自我認定的理所當然,而大多世俗的觀感都架構在這樣心情起伏的牽扯中。如果我們能夠更靜心內觀,剝離被自心慣性的引動,我們面對事情才能不埋怨而寬容; 如果我們能夠更洞悉看清,遠離自心習慣反應的對錯,我們才能不抱怨有情而尊重。


細雨紛飛的城市,懸浮著高聳矗立中的空寂; 單一喧囂的嘈聲,劃破了原本孤沈中的凝滯。
萬物之間本有其位,而穿梭其間的心識,彷彿帶來了色彩,又彷彿失卻了寧謚,色彩與寧謚間的相互交替,傳遞著生命的流轉與迅逝。
然,生命的韻律從未一刻歇息,只有溶浸於其中的我們,遮蔽了原有的覺知,在盡情忽略中徜徉,在顛倒以為中迷惘。


一年的歲末臨近,新一年即將到來,已過去的人事所帶來的離合喜憂,累積在我們的回憶裡,又何嘗不是令我們動心的體驗。已沈澱的心情夾雜著些許慨嘆、又何嘗不是令我們繼續向前的動力。 每一年的經歷,都刻下了內心深處的印痕 ; 每一年的章節,都劃下了一一浮現的感覺。 我們的心在回顧往昔的篇幅時,持續不斷增長,讓自己更完善,更能體會及謙和,在新的一年裡期許法要更深入,祝願生命更安祥及寧靜。


看到大家有希求如何感受和修心的願力,隨喜讚嘆,希望大家能在每次課堂完後,回家再次重聽,回憶,一步步按裡面所說帶著事件,帶著專注心去靜思冥想,未來課堂上偶爾也會帶些觀修,所以心識有混沌,難感知,也跟心的某些障閉阻礙性有關,所以,希望大家若無加入除障小組,加入一起每天跟隨除障,若已加入者,勿懈怠每天要跟隨做除障,心有所繫,會穩定住自己,由大的善共業力引領自己趣入推動自己每日觀修。


當擁有事物的感覺與事物實際的情況有差距時,我們的心就會開始起伏,而我們一直隨著這樣的起伏而喜怒哀樂,因為我們總是忽略了這樣的差距。


投生,是業的使然,死亡是業的牽引。我們總是要經歷過,才能累積到讓我們刻骨銘心的經驗 ; 我們總是要受傷過,才願低頭省思讓我們聲嘶力竭的感覺。

不要總是疲了還不情願地面對,因為煩惱的牽引未曾停歇 。放下對過去的執念,用堅毅的智慧守住當下,讓瞬即預設的慣性停擺止息吧!這一切只需真實的了解自己、了解心,如此我們才能明白周遭人的境遇,我們才能清晰的感知到我們與他人的鏈接。


能夠深入體會並且感知別人生命的律動而存活,就能精彩豐富地活出自己。因為我們是依於與他人鏈接才取投生、賴以生存。這也就是為什麼愛我執是一切衰損之基礎,愛他執是所有利樂的泉源。前者斬斷由外而內的能量互動,後者是納入並循環迴流。


面對事情的意樂若正確,就算事情不如預期地迅速變化,也能無悔而正向鋪陳,同時也能反觀事件因為本身所缺乏的條件而生起悲憫。若總是以自我習慣的認定去對應突如其來的變化,那麼得來的或許只會是抱怨和瞋恨,同時也蒙蔽及障礙自我進步的機會。